首页> 新闻中心 - 行业动态 - “水都”丹江口:居民一生都在搬迁

“水都”丹江口:居民一生都在搬迁

文章来源:

宁波长途搬家公司

  发布时间:2014-12-16 08:52:35  浏览次数: 

10月26日上午8时,丹江口水库水位160.5米,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老镇三面已被上涨的水包围。因移民安置未谈妥,55岁的均县镇居民明瑞香仍留守在老镇的房屋内。近两年前,均县镇已整体搬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。明瑞香已不是第一次面临移民搬迁。1966年,7岁的她随父母从均县(今丹江口市)肖川乡老家搬离。家离县城不远,她仍记得县城高大的城墙,县城搬迁时,触摸到城砖中的古代黏合剂中有糯米。明瑞香已不记得当年搬过多少次家。因不知道水库最终淹没线水位,搬到一个地方临时搭建屋棚后不久,水位又涨了上来,不得不再次搬迁,直到搬到均县镇老镇所在的关门岩村定居。

12月12日,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,丹江水一路北上。探访核心水源区湖北十堰丹江口市。丹江口因为南水北调后向北方供水,给自己起了一个“水都”的名号。这座城市半个世纪历经两次大规模移民。第一次,丹江口大坝修建,两千年的老县城均州古城永沉水底。第二次,大坝加高,淹没水位线上升,为纪念均州古城而命名的均县镇,整体搬迁,剩下一片废墟。丹江口为南水北调牺牲太多,也因此,被当地官员称为“中国最悲情的城市”。

10月26日上午,45岁的蒋德成和两个儿子、不到一岁的孙子开车回均县镇老镇住处。快到集镇时,车在一处房屋前停下,父子两从尾箱抬出一台电瓶,进入屋内,换上另一台充满电的电瓶抬进尾箱。这里是老镇的两个冷库之一,也是至今仅有的两处没停电的地方。2012年12月30日,老镇整体搬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。2014年大年初六,老镇停水停电,大半年来照明只能靠太阳能和电瓶。“(一台电瓶)照明看电视能用半个月,用冰箱的话两天就用完了”,蒋德成一家刚从新镇买菜回来,大约每隔4天去买一次菜。

蒋德成是渔民,世代打渔为生,1958年丹江口大坝修建前,爷爷在大坝以下汉江河段打渔,大坝建成后,父亲和他一直在均县镇附近水域打渔,这一带水面宽阔,属回水湾,水较平,便于停靠。10多年前,蒋德成和其他渔民开始网箱养鱼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他开始在岸上租房子住,之前很多年里一直住船上。两年前集镇整体搬迁前,他租住的房屋因在淹没水位线以下,被拆掉,集镇整体搬走后,他便选了一处原粮站的空房住了进来。集镇迁走后,人去楼空,只剩下渔民和少部分住户,很多房屋的门窗被敲掉,院内长满杂草,街道凹凸不平,街景像地震后一般。网箱养鱼并不忙,早晚投饵各两小时,“自由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”,其余时间,蒋德成会到街上小卖部打牌,可最近因为人少,“经常凑不满一桌”。

蒋德成家养了100多箱鱼,主要是丹江口的地理标志产品鳡鱼和翘嘴鲌,每年投喂饲料几百吨,为防鱼病还要喂药。“水库里的水流动性强,比池塘里养鱼喂药要多十倍”,蒋德成告诉澎湃新闻,南水北调通水在即,因饲料和鱼药给水体带来污染,政府已开始着手取缔网箱养鱼,到2015年12月30日前全面取缔。以前除了养鱼,蒋德成还在自家水泥趸船上卖饲料,可最近养鱼的人减少,几乎没人买饲料了。尽管近两年市场不景气,鱼价下跌,养鱼赚的钱只够养家糊口,“算是自己给自己打工”,但蒋德成还是喜欢养鱼的清闲与自由。

明年底把最后一批鱼卖掉后,蒋德成打算重操旧业打渔。不过打渔要比养鱼辛苦得多,每天深夜要去放网,清晨收网,成天泡在水里。网箱养殖是丹江口库区的主要产业之一。丹江口市官方向澎湃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,该市有网箱养鱼12万箱,年产值6.8亿元。蒋德成家不养鱼后,家里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手,为了将来让孙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,儿子蒋刚、儿媳饶霞将会去丹江口城区生活,离开水边的生活。

饶霞去年嫁入蒋家,她本是大坝加高后外迁的移民,4年前随父母迁往湖北宜城市,在那边过得还不错,“种西瓜和棉花”。饶霞的娘家原在均县镇老龙沟村,位于丹江口库区一处湖叉上方,部分属淹没区。村民可根据意愿选择是否搬迁,大部分村民选择了外迁。饶霞对澎湃新闻说,“我父母等搬迁已经等了20年,从我没出生就开始等起”。丹江口市官方提供给澎湃新闻的资料显示,从199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核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实物指标开始,库区就停滞了发展。老龙沟村地处深山,没通公路,生活条件艰苦,当地居民急切盼望搬迁。2010年的一天,饶霞家的家什先是用船从村旁水库运到老集镇货运码头,然后由政府安排的货车运往宜城。她没想到自己3年后又会回来。当地也有人上门做媒,可她选择了丈夫蒋刚,两人是初中同学,“别人有钱,没感情最后还是过不好,不如我们有感情基础的”。

而另一些人,离开这片土地时却是另一番滋味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李本秀老太太,随儿子搬离家乡时“哭得好狠”,李在离开前已查出患癌症,第二年去世。在丹江口,移民故事俯拾皆是。有人丹江口大坝修建时就开始搬迁,流离颠沛返乡,4年前,大坝加高时又不得不搬离,一生都在搬家。丹江口市官方提供给澎湃新闻的材料显示,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前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移民。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始修建后,移民即已开始。2005年,为保证南水北调供水,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.6米,水位上升带来新淹没区,由此进行第二次移民,从2009年开始。该市库区196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移民16万人,此次大坝加高移民近10万人。丹江口市新闻中心副主任陈华平告诉澎湃新闻,该市浪河镇浪河口村村民何胜友因为南水北调,一生搬迁达6次。1967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,因不愿迁走,何胜友家中被上涨的水淹,天亮后看到没顶的房子,“有无数条蛇和老鼠爬在上头”。

陈华平向澎湃新闻介绍,河南淅川县的2万多移民迁往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,因和当地居民发生械斗、高原反应、饿死等原因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一,最后只有“双脚跑回”,改迁湖北钟祥市大柴湖,在那里的芦苇荡里开荒种地,现已发展到7万多人,却“至少落后老家20年”。

即使那些就近搬迁的人,所谓内安或后靠移民,也有自己的困扰。距均县镇老镇2公里,一大片新盖楼房,是关门岩村移民安置点。49岁的张国云,以前在老镇学校附近居住,家里的房子出租每年有2000元收入,孙子上学近,可以在家里吃饭,买东西方便。自从搬到移民新村后,村民生活不便。移民新村距新镇4公里,两地之间交通靠坐中巴车,每趟车费5元,村里没菜市场,“买菜要花10元钱车费”。半个月前,开通了2元一趟的电瓶车,才为村民省出部分车费。“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,给孙子做饭,六点半送他去新镇的学校上学,每月要交500元生活费。”张国云家有7亩桔园,到桔园劳作极不方便,得步行2公里。

张国云等多名关门岩村村民告诉澎湃新闻,该村搬迁快2年,每户8000元的房屋维修基金、每人5000元的养老金、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搬迁后续生活补助,至今未发放到位。受移民工程影响的还有当地干部。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开始时,河南省提出“四年任务,两年完成”,湖北省则提出“四年任务,两年基本完成,三年彻底扫尾”。如此一来,给当地干部带来巨大压力。当地干部为了动员民众搬迁,日以继夜、挖空心思工作。均县镇副科级干事张飞告诉澎湃新闻,干部上门动员移民或拆迁,很多当地居民常躲着故意不见,有的干部为了做老百姓工作,主动上门为对方干家务、收割、种地。丹江口市官方提供给澎湃新闻的一份材料称,4年间,该县仅牺牲在移民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就有6人。

陈华平对澎湃新闻抱怨,丹江口大坝2005年就开始加高,直到4年后才开始移民,“国家为什么不早点启动库区移民搬迁?这样工作也可做细一点儿。”由于移民时间紧,政府为移民修建的安置房施工时间大大缩短,为了赶工期,往往得牺牲房屋的建筑质量,陈华平告诉澎湃新闻,房屋质量成了移民上访最常见的原因。陈华平介绍,该市一位女干部参与移民工作期间历经被狗咬、流产等痛苦,在网上写道:“南水北调是众所周知的国家工程,当有一天,北方人民品尝到清甜的丹江水时,他们可知道这些水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从丹江口流到北京的?这一滴一滴的水中,有多少移民和移民干部的眼泪和心血?”

文章来源:腾讯新闻